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 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4-06-12 10:20:01 作者:包头热力
6月6日,内蒙古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召开。会上,为郝时远等10名专家颁发了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智库专家聘书,刘宝明、乌小花、严庆、孙金松4位专家作主旨发言。以下为发言摘登。
学深悟透新论断 加快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
中央民族干部学院教授 刘宝明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首次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重大论断。这是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发展史上继最早建立党组织的民族地区、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最早实践地、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守望相助”中华民族大家庭家风的科学内涵之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心做好民族工作”重大要求之地、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庄严承诺之地后的又一重大标志性事件,进一步彰显了内蒙古自治区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中的特殊地位。我们要学深悟透这一重大论断的丰富内涵,把握其实践要求,加快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
学深悟透新论断,加快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就要深刻认识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的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期,党的民族工作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民族工作形势任务呈现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中华民族距离伟大复兴目标之近前所未有、中华民族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风险挑战之多之大前所未有、民族工作任务艰巨繁重前所未有。党的民族工作必须紧紧着眼于巩固和深化中华民族大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学深悟透新论断,加快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就要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中的核心地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出的根本要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代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全部理论与实践的立足点。
学深悟透新论断,加快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就要深刻感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伟力。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科学回答了民族工作的时代之问,鲜明标注了党的民族工作根本前进方向,开辟了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新境界,从根本上确立了正确评价民族工作成败得失的科学标准,极大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内涵,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学深悟透新论断,加快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就要不断树牢“主线”意识,赋予内蒙古一切工作以“三个意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内蒙古一切工作的立足点。从全国的角度看,内蒙古的一切工作都是民族工作,内蒙古的一切工作都要着眼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核心是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内蒙古一切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与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是一体两面,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过程,就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的过程;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目标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就写成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考量内蒙古工作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确保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LEDONG.COM,乐动(中国)都严格对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确保赋予内蒙古所有工作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两个主线”重大论断提出一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以最高的政治自觉、最高的实践标准深抓贯彻落实,内蒙古大地发生一系列新变化,各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热情进一步高涨,“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进一步深入人心,各族干部群众主动投身办好两件大事,团结奋进新征程的热情进一步激发,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成效全面显现。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内蒙古篇章
民族团结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 乌小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党的创新理论,经历了从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和理论实践,到1938年毛泽东同志《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到1982年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号召,再到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直至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论断。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两个结合”的概念,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魂脉是马克思主义,根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持续深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道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开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进一步完善,在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政策在内蒙古的成功实践。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内蒙古工作,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重大论断的首次提出地,有其历史必然性。我们党根据我国和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1947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为在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范例。这个伟大创举,谱写了内蒙古历史发展的新篇章。1957年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模范自治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内蒙古自治区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付诸实施的地方、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成功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在对内蒙古工作指示中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高度重视内蒙古的建设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内蒙古参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并3次到内蒙古考察,5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多次就内蒙古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在对内蒙古工作指示中的创新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工作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工作的进一步提升,是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进一步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核心要义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建设的一次重大飞跃,是党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内蒙古的今天是各族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内蒙古的明天仍然需要各族群众团结奋斗。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一定会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在新时代继续发挥模范引领和示范作用,为党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严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难以自发形成——需要培养、建构
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来看,我们一出生便处在不同的共同体组合中,其中家庭共同体、族类共同体、国家共同体是最为基本的组合。家庭共同体是我们每个人的情感港湾,家庭共同体是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的,人们对于家庭共同体的认同是自然形成的。同理,我们对所处族类共同体的认同,相当于是对家庭认同的延伸和拓展,或者说人们的族类群体认同也基本是自然形成的。但对于超越家庭、族类群体的国家共同体而言,对其的认同是难以自发形成的,需要培养、引导、建构。将国家认同摆在第一位需要理性认知,有时甚至需要克服国家共同体与族类共同体、家庭共同体之间可能存在的张力。
培养、引导、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存在3个路径:其一,教育引导路径,也就是通过施教者有目的告知、教导,让受教者接收、接受教育传导的内容、价值与导向,比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干部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形式;其二,实践生成路径,也就是通过一定的行动,让行动参与者体验、感悟、生成共同体意识,比如各民族共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共同参与对口支援项目等;其三,氛围营造感染路径,也就是通过营造“铸牢”的社会舆论,通过掀起“铸牢”的社会风尚,让每个人感受其中,自然而然地参与其中,比如举办各种会议、加强各种宣传,创设全社会“铸牢”的条件与氛围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立足本职——做好主责主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强调政治归属和政治认同,是国家层面最高的社会归属感,面向世界的文化归属感。“三个归属”强调的是“我们是谁?”政治、社会、文化三个层面的归属感让“我们”成为一个不同于“美利坚民族”“大和民族”的群体——“中华民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引导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强调的是“我们认同什么、珍爱什么”,我们听谁的话、跟谁走,走什么样的路。“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纽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三个意识”强调“我们做谁”,增强“三个意识”才能做好国民、好公民,做守法的好的社会成员。
应该说,我们的本职工作、主责主业都与“三个归属”“五个认同”“三个意识”紧密相关。例如,一个政务大厅的工作人员能够精心、耐心、细心地为各族群众服务,赢得群众的赞许,赢得群众对我们的党和政府的认同,就是在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在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于此,我们要做而知之,知而明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基层的综合示范——好干部、好典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点、基点、难点都在基层,对于各民族群众而言,大家最在乎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是否能够得到保障、基层的民生福祉是否不断增量。
在基层,除了开展各种有形有感有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要注意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格化个体的榜样效应、感染效应、教育引导效应。
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会宣传发动、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好干部,身边的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最美人物、时代楷模、榜样少年等均是“三个归属”“五个认同”“三个意识”相关要素的人格化个体,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个体样本”。基层群众通过感受身边好干部、好典型带来的温暖、关爱与正能量,来感受他们所负载的、所映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进而通过认同、赞许、学习好干部和好典型而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比于说教,人们更容易模仿身边活生生的榜样。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考古力量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孙金松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而以“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为己任的考古工作则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疆,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丰富的文化资源与考古发掘研究成果,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对于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70多年来,内蒙古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我们对边疆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考古发掘与研究表明,内蒙古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混居、融合的重要区域,春秋战国时期林胡、楼烦、匈奴活跃于鄂尔多斯和阴山地带,其考古文化特征除具备长城地带文化的共性外,亦各有特点。随着游牧经济的确立与骑射兵团的建立,中原地区秦、赵、燕等国北部压力加重,自身改革动力渐强,尤其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国力增强,击破正处于部落联盟阶段的林胡、楼烦并修筑了长城。与此同时,随着匈奴部落的南扩,居于长城之内的林胡、楼烦余部则融入农耕民族之中,遂设雁门郡楼烦县安置部族余部;居于长城之外的林胡、楼烦余部则纳入匈奴联盟,汉初“匈奴白羊、楼烦王”的记载与阿鲁柴登、呼鲁斯太等墓地考古发掘成果均印证了这一不断加速的融合过程。至秦始皇统一中国,我国北方地区半农半牧的经济形态已不复存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二元并立形势初具规模,相互融合趋于常态。
大量的重要考古发现,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考古发掘的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小红城、鄂托克前旗三段地、准格尔旗南梁圪旦等两汉时期墓地,墓葬形制有土坑竖穴、土洞、砖洞室和带高大封土堆的土洞砖室等,部分漆绘的棺、椁葬具中原风格明显,以釉陶器、漆器、模型陶明器等为代表的随葬器物体现出“汉代大一统”的文化影响力,尤其是半两钱、五铢钱、各式带钩、印章的出土,直接反映了秦汉帝国在河套地区的经略。屹立于阴山之巅、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交错带上的武川坝顶祭祀遗址,既有中原传统礼制建筑形制,又具有北方游牧民族高山祭祀的特征,自内而外的内室、内壕、内壝、外壝、外壕等五部分组成的圆形建筑布局,内室内部形制呈内方外圆且空间分隔为九室的建筑结构,外圈围有双壕和双壝等建筑特征,融合了汉魏以来明堂、辟雍、灵台等礼制建筑的因素,既是鲜卑人群对华夏礼制的吸收与认同的具体体现,又是古代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见证。2019年至2023年,对清水河县后城咀石城进行了持续性地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已累计发掘5000平方米,出土有玉、陶、石、骨等遗物,明确了后城咀石城的三重防御体系、地下通道体系、高等级建筑群、墓葬区的基本形态,为探索河套地区龙山时代社会复杂化进程、人群的聚合及中国古代城市建制源流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考古学材料。
文物是打开历史记忆的钥匙,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内蒙古考古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的重大论断,赓续中华文明五千年连绵不绝、各民族紧密相拥的文化根脉,以深入挖掘各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为己任,全面拓展北疆文化研究的深度和维度,紧紧围绕呼伦贝尔、西辽河流域、北部草原、河套、阿拉善五大区域,尊重、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在差异、包容中实证各民族文化交融发展,充分发挥考古实证的独特作用,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